show video detail
陶君行 —— 給香港的情書
4.9K 113 19 01:01
陶君行 —— 給香港的情書
  • Published_at:2012-08-14
  • Category:News & Politics
  • Channel:AndrewToKwanHang
  • tags: 社民連, 陶君行, 九龍東, 長毛, 梁國雄, 阿牛, 曾建成, 吳文遠
  • description: 香港,我的朋友︰ 跟你相處許久了,但卻從沒想過寫信給你。一時間,好多話想說,或許,就從最老掉牙的屋邨故事開始吧。 1966年,我在彩虹邨出生、長大,跟爸媽、弟弟過著簡樸但堅實的生活。父親以傳菜員一職擔起一家六口的開支,每天拼手抵足,但依然重視我的學業,希望我能夠憑知識改變命運,不用再辛苦生活。 回想當時,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,但人們卻比今天活得更有尊嚴。除了士多、雜貨舖及辦館,滿街都是流動小販,街坊拿著最少本錢,甚至賒賒帳,做點小生意,在街上販賣水果與生活雜貨。這就是庶民經濟︰人人擔當不同角色,緊密地織起一個傘子,照顧彼此生活所需。 那時候的香港,還沒有食環署把無牌小販逼至跳河,公屋更可謂夜不閉戶,街坊有人情味,更有性格︰公屋走廊的盡頭總有一兩桌麻將,那是主婦聯誼的地方,也是兒童嬉戲的小休站。屋邨的生活是如此鮮活流動。那是我的童年,彩虹的顏色如同每個居民對未來的憧憬。香港――像是一座甜蜜又擠逼的小城。 離開屋邨生活,升讀喇沙書院後,運動細胞開始甦醒,我尤其熱衷於長跑。那是孤獨的運動,只有汗水和心跳聲支持自己繼續向前;長跑講求並不是速度,而是靭力,開始了便只有在終點停下。這份堅持,或者就是我的人生寫照 。 唸中學時正值中英談判。在電視機上看見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摔了一跤時,我才十六歲。當香港的未來塵埃落定之際,我這個「香港人」的身份認同卻越來越糢糊。 「民族回歸」與「民主改革」讓我沉思。只是當時,我沒有預料一個巨大的變奏行將出現。那一年,我廿三歲,生命好像到了盡頭...... 六四學運,就像永遠活在我腦海的一個春夏之交。一場又一場大雨、颱風,生活的疲累,看電視新聞報導的哀傷——都無阻香港人上街的熱情。從六四那天起,我的命運便與犧牲了的朋友連在一起;從六四那天起,香港人的命運,也是與中國緊扣相連。 回歸後的香港,急促改變,卻沒有多少令人欣喜。臨時立法會,金融風暴,負資產,科網股爆破,強積金,巿建局,孫九招,沙士,領匯上巿,地產霸權,金融海嘯,種票風暴,港共梁振英上台,活像一齣現代版「官場現形記」。 於是,公屋社區沒有了,廉潔法治沒有了。街頭巷尾的人情味也隨著小店被瘋狂的租金趕走,而快將消逝。然而,香港人對於爭取公義和民主的決心,卻越加越強烈。我知道,我並不孤獨,因為在堅持的路上,已經越來越多人。每個夏天,總有幾十萬人走上街頭。 面對政途頓挫起揚,我始終無悔無愧。唯一感到內疚的是,我沒有如父親所願,好好去過安逸的生活,且讓他看見自己的兒子每天被臭罵、被檢控。但我還是相信,他會因為我而驕傲。我沒有變,還是來自彩虹邨的那個小孩,一直為自己的信念奮鬥,為我的家而努力。 民主的路,也是回家的路。我知道,這條路難免艱辛,但我不會孤單。因為,你將與我同行。 陶君行 2012年8月
ranked in date views likes Comments ranked in country (#position)
2012-08-16 2,400 84 6 (Hong Kong,#43) 
2012-08-17 4,208 110 15 (Hong Kong,#48) 
2012-08-18 4,905 113 19 (Hong Kong,#88)